每次参加奉元书院小吕策划组织的旅行,与满腹经纶的学者们同行,都感觉是文化的盛宴、大脑的充电,耳闻目染,乐在其中。此外,小吕每日精心挑选的口碑特色菜,也让我们的文化之旅增色。
今年4月,受“南诏文化之旅”丰富内容的诱惑,我们在安排好家里老人后,与爱好国学的朋友们再次同行。乘车在云南西北部巍峨的横断山脉穿行,从楚雄彝族自治州,向西至大理白族自治州,再向北经丽江至迪庆藏族自治州,最后返回昆明。
在16天的旅行中,我们涉足停驻了6个市、13个县;攀登了4座名山;俯瞰了6条美丽的大江与大湖;游览了11个古城、古镇和村寨;参观了12个博物馆。[注1]
我们在连绵险峻的山体和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穿行、在伟大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中沐浴,在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中陶醉。从云南之源--曾与唐宋相始终的南诏大理景观中,我们了解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从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今昔,我们了解古道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内涵;从170万年前元谋古猿的生存环境变化,我们了解人类的演变、迁徙和文明的发展。
一、从云南之源--曾与唐宋相始终的南诏大理景观,了解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南诏是唐代西南地区蒙舍乌蛮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649年兴起于蒙舍川(现为云南大理巍山)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于公元738年统一了洱海地区,但在公元752年脱离唐朝独立建国,最终于902年被唐朝所灭,存世253年。
在南诏政权鼎盛时期,其疆域不仅覆盖云南全省,而且囊括云南与川、黔两省交界的部分地区,甚至远及东南亚缅甸、老挝、泰国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在这片以崇山峻岭为主的土地上,南诏将不同族系的群体置于统一的政权之下,书写了红土高原的兴衰历史。
大理国是公元937年~1253年期间西南一带的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政权,定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其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1253年大理国被元忽必烈大军所灭。
我们在大理的巍山县巍山古镇参观了“南诏博物馆”,了解了南诏的历史与文化;登上了海拔2500米的中国道教名山和南诏发祥地--巍宝山景区,在植被茂密、古建筑林立的幽静山林中,参观了彝族人祭拜先祖的南诏土主庙、南诏彝王大殿、文昌宫、主君阁、青霞宫、灵官殿、玉皇阁等;在大理的弥渡县城,参观了南诏铁柱庙,看到了当年南诏与唐朝结盟,进而北伐吐蕃,统一洱海地区的会盟铁柱;在大理祥云县的葱郁的绿色植被中,观赏了南诏大理国时南诏王下令修建的皇家禅寺园林建筑群--水目山寺,登上了99层高阶梯的“九龙壁”后,又继续登高至寺抱塔、普贤寺、宝华寺等,看到了唐代的茶花王和宋代的柏树;在大理古城附近,游览了建于9世纪唐南诏年间大理王室的寺院、西对苍山、东对洱海的著名崇圣寺佛塔和崇圣寺纪念馆,从大量的考古文物和精美的佛像雕塑上,了解南诏期间的生产工艺水平和文化交流;在苍山脚下,前往曾辉煌了42年的南诏开国第一城--太和城遗址,遗址的状况虽令人失望,但仅存的叙述南诏、唐朝与吐蕃关系的残破“南诏德化碑”,还算收获;之后在遗址旁的一个号称“南诏王宫”的餐厅用餐,观看了少数民族餐厅服务员上菜时的 “跳餐”彝族舞蹈。
1、南诏大理的兴衰及与中原政权的关系
巍峨险峻的苍山、平静开阔的洱海,见证了1000多年前南诏大理的兴衰,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在矛盾冲突中共存的曲折历史,也见证了南诏大理对中华民族统一的贡献。我们从南诏博物馆、南诏铁柱庙的展物和崇圣寺纪念馆的介绍中,了解了基本的脉络。
唐之前,洱海地区分布着很多原始部族,他们之间相互争夺,之后经过持续的分化组合,至唐朝初期,基本形成以乌蛮、白蛮和磨些蛮[注2]为主的少数民族部落。但白蛮并没有形成政治联盟,乌蛮则形成了6个大的部落组织,称为“六诏”。[注3]因在六诏之南而被称为“南诏”的蒙舍诏,在兼并了经济和文化水平较高的白蛮部落之后,形成了以南诏为核心的乌蛮与白蛮的联盟,从而为统一洱海创造了条件。唐贞观之后,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征服和控制,通过派兵讨伐、归顺降服等方式,体现唐朝对西南地区统治的权利与意志。同时通过赐锦袍等方式支持和利用日趋强盛的部族,抵御和抗击对唐朝有威胁的部族。
公元738年,唐王封南诏国王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地方政权与唐朝中央政权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南诏国在政治上支持唐朝中央政权,结束了大理地区部落长期纷争的割据局面,并建立了完整的官员管理制度;在经济上,开垦农田,注重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与外地通商;在文化方面,注重吸收和运用汉文化。我们参观的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风格,就是参考了中原塔寺的特点,又保留了南诏少数民族塔寺的风格。
然而随着南诏势力的扩大,唐朝因担心失控而欲控制。加之南诏内部政权交替,唐朝内部奸臣谗言,唐王朝分别于公元751年和754年对南诏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天宝之战,迫使南诏联合吐蕃军队抗击,结果第一次天宝战争导致8万唐军全军覆没,第二次天宝战争则打得20万唐军尸骨遍野、血流成川。天宝战争后,南诏归顺了吐蕃,唐王朝则不仅失去了100多年在云南经营的成果,而且沉重了打击了自身的统治政权,不久就发生了令唐朝继续衰落的“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南诏和吐蕃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出现危机,又不断化解。公元779年,吐蕃为主、南诏从属,联合出兵寇唐,被唐大败,但并未阻止吐蕃在云南西北边境对唐的不断侵扰。此后,唐通过制造吐蕃和南诏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吐蕃和南诏的军事联动,对南诏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公元794年,南诏回归唐朝,在苍山神祠与唐朝会盟,回到了唐王朝统一的版图内。会盟之后,唐朝减轻了吐蕃对西南边境的压力,恢复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南诏保持着对唐朝的朝贡关系。直至公元859年,昏庸的唐懿宗继位后,由于不尊重南诏故王和新王之礼,伤害了南诏的感情,愤怒之下发动了对唐边境的军事进攻。此后,南诏与唐朝的军事不断发生,双方均付出巨大的代价。公元876年,唐朝虽对南诏采取政治招抚与和亲的政策,双方关系并未真正修复。公元9世纪中叶后,南诏内部政治危机出现,沉迷宗教,劳民伤财,危及经济,各民族不满南诏沉重的军事征调和横征暴敛,同时南诏与唐朝的民族矛盾加剧,南诏面临严重的内外交困之境。
公元877年,南诏王去世后,因后继诸王均无力摆脱严重的统治危机,而加速了南诏国的崩溃。902年,南诏内部凌驾于蒙氏王室之上的汉人权臣起兵,杀蒙氏贵族800余人,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从此灭亡。此后,大长和国亡。公元937年建立的大理国基本上延续南诏疆域的范围。大理国归顺元朝后,西南地区纳入了中原统一的版图。
2、南诏大理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审视南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除了上述所提的南诏在结束西南地区多部族割据局面,从而有利于中原政权统一之外,其在传播中原汉传佛教的文化、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经贸交流、井盐的开采与生产、冶金技术的使用、天文与数学的应用、纺织印染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华文明留下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南诏大理的建筑遗产
作为国力强盛的体现,南诏大理的建筑是其辉煌成就的结果。在南诏大理时期,洱海地区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镇建设上和宗教寺院的修建上,都投入了很多财力。据史料记载,至南诏中后期,城镇已达100多座。[注4]南诏以这些城镇作为守土卫疆的据点和商贸交易的中心,并发展交通,将城镇相连,成为体系。我们在行程中参观的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崇圣寺三塔以及大姚白塔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诸多的古镇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下榻的《风花雪夜大酒店》就在大理古城的旁边,因此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游览大理古城。今天的大理古城,在南诏时称为阳苴咩城。公元8世纪下半叶,南诏与唐朝战争后迁都于此,此后一直是南诏的政治中心。8~12世纪是东南亚的第一大古都。
大理城四重布局,分为外城、郭城、内城和宫城四层,类似小型长安城,南北对称为轴,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城楼大厅建筑为中原地区通行的无梁殿式建筑,说明在南诏时期,木结构建筑水平已经很高。城内建筑多次毁于战火,1983年后陆续重建的五华楼、文献楼和武庙都恢复原样。免费参观的古城文庙,内有孔子及其72弟子的圣像和牌位。我们登上大理城内著名的五华楼居高临下,俯瞰通向四方城门的笔直大道。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大理城,浓郁文化特色的商店和当地风味的餐馆布满街道两旁,生机勃勃,夜间五光十色的灯光将整个古城装饰的充满诱惑。
座落在大理南部的巍山古城,在唐太宗时期是南诏大理国的宗教活动场所。我们在巍山县城内的一家为誉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百年老店,参观了制作长达1780米一根面条的过程,并享用了一碗“一根面”午餐。餐后,惊喜地发现我们已经处于古城的中心,且不远就是“南诏博物馆”。在这座长期以来一直是西南边疆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方,保留着诸多6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古迹,重建后的古镇街道和民居,基本上延续了数百年前的棋盘式格局。南诏博物馆让我们我们全面了解了南诏的历史。登上建于明朝的高大雄伟“拱辰楼”,我们看到城楼南北两面悬挂的 “魁雄六诏”和“万里瞻天”两块巨匾,这八个字显示当时南诏王统一六诏,雄踞大西南的威严。
崇圣寺三塔的壮观宏伟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南诏年间大理王室的寺院,是公元9世纪中叶南诏佛教鼎盛时期唐朝派工匠到大理指导修建的。高耸入云的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历经战火与地震,仍巍然屹立,蓝天白云下尤为抢眼。主塔高约70米,是中国唐代现存最高的砖塔。16层的高塔,以外部密檐式方形与内部则空心筒形楼阁式相结合的造型,不仅具有抗风抗震的科学功能,而且体现了中原地区大乘佛教塔与当地建筑相融合的特点。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底部镶嵌有“永镇山川”四字。南北两端的小塔均高43米。据史料记载,在南诏鼎盛时期,崇圣寺“基方7里,三阁七楼九殿,为屋891间,有佛11400尊。”后遭1925年的大地震和文革浩劫,古刹化为废墟,珍贵文物丧失殆尽,仅崇圣寺幸存。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轴线上护法殿、弥勒殿和大雄宝殿等都是2005年后重新修建的。在三塔侧面的聚塔湖,拍摄湖中三塔的倒影,很有艺术感。
2)南诏大理的井盐生产
洱海大理地区自古以来以产盐著称。据南诏史料的有关记载:“盐井,滇共40处,唯姚安白井、楚雄黑井最佳。”在南诏时期,云南采盐的方式从自然泉盐的利用发展到以凿井采卤为主。我们行程中有机会参观了楚雄禄丰县的黑井古镇和大姚县石羊古镇的白井盐晒盐棚及盐文化博物馆,初步了解了井盐生产在历史上对南诏国、云南及对中原政权的重要作用。
位于偏远山区的黑井古镇,数千年前人们就在这里发现井盐,并用原始的方法制盐。南诏时期,掘池采卤,使黑井盐成为南诏王室贡盐。经过数百年,直至清朝,黑井制盐达到鼎盛,成为云南第一大产盐区,产盐所缴盐税占到云南盐税的64%。
但是海盐大量开采后,加之云南交通不便,黑井古镇逐渐衰落,如今,曾经因制盐而对云南贡献巨大的黑井镇,竟沦为贫困村镇。我们在古色浓厚的古镇参观了黑牛井盐矿、建于清朝的武家大院、建于明代的文庙和雍正题匾的大龙祠。
在保留着明代所建的孔庙并存有世界最大孔子铜像的楚雄大姚县石羊古镇,我们意外的发现了盐文化博物馆。原来,石羊是从白盐井到大理两条食盐运输主渠道的其中一条要道。
盐文化博物馆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们了解了,盐作为在古代各氏族部落和原始部族之间必不可少的交易商品,带动了其他的物品和文化交流及随之而来的商业繁荣。藏东地区崇山峻岭中的马帮驿道嗅着盐的味道延伸而来。盐运道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也正是由于盐生产和贸易的发展,提升了当地人们对生活和文化的需求。当地官员捐俸修建孔庙、办学堂、建民居,石羊古镇因此而繁荣。我们参观了很具规模的孔府庙,并参观了保存完好的原始晒盐棚。
3)南诏大理的纺织印染和扎染技术
南诏大理时期,由于当地拥有丰富的纺织原料和内地输入的纺织技术,加之与东南亚各国纺织业交流的便利,南诏大理的纺织业已经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南诏也曾将丝织品作为贡品进献与唐王朝。至今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理扎染则是大理传统民族工艺水平的最好体现。
在大理最大的白族村--周村,我们参观了朴真扎染博物馆和扎染艺术展示中心。白族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蓼蓝、艾蒿等天然植物,工艺过程从设计、上稿、扎缝、侵染、拆线、漂洗、整剪等都为手工工序。这种白族的传统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在五颜六色、设计款式时尚的扎染成品商店里,我们挑选了朴素大方的围巾和桌布作为留念。
4)南诏大理的对外文化与科技交流
由于南诏大理的强盛国力,吸引了传教的僧人和经商的商人,近至东南亚,远至中东,通过经宜宾进入中原、经白色到南宁、经川滇缅印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到天竺、经茶马古道到西藏等数条道路,南诏大理与内地中原、西藏、东南亚国家、印度等国家的频繁交往,促进了南诏的经贸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在宗教方面,自南诏初期佛教传入云南后,佛塔寺庙的建造与梵钟佛像的铸造,促进了建筑学与冶金学的进步;南诏时期中东波斯的农产品(包括胡椒、胡豆和胡瓜等;)进入云南,丰富了当地居民的食品;与西藏吐蕃在纺织、贵金属和药物方面的贸易,促进了地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在祥云参观的水目山寺,是南诏王于公元813年下令修建的皇家禅寺园林建筑群,也是中国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其规模之大、寺庙之多、庙内铸造佛像之精致,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剑川县参观的由石钟寺石窟、宝相寺和海云居组成的石宝山风景区,更是让我们领略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和南诏多元文化的融合。登高进入有8处雕像的石窟洞内,我们欣赏了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南诏王礼佛图”、由16个塑像组成的“南诏王议政图”、“地藏王菩萨”、约10米高的“明王堂”、被誉为白族维纳斯的“甘露观音”等基本保存完好的石窟雕像。
一幅雕塑名为“阿盎白”,莲花座上的女性生殖器雕塑,令大家十分好奇,雕塑两旁题字为“广集生化路,大开方便门”。在如此神圣的佛窟内,竟有如此伤雅的塑像。经阅读书籍才知,此为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遗迹,在印度教、佛教和白族原始宗教内,都有生殖器崇拜的内容。石窟佛像雕塑体现了南诏大理对佛教的贡献和多元文化的汇集。我们还攀高登上依山岩而建的宝相寺,领略了建在高耸悬崖之顶的悬空阁。
南诏和大理国先后共存在50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其对中央政权在西南边境的统一,对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中原与边境国家的交往都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从茶马古道了解古道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和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以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和药材交易为主,约形成于公元6世纪后期,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与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理塘、拉萨等,抵达尼泊尔和印度;另一条则是以现今西双版纳、普洱、澜沧江流域为中心,向西北行进,经巍山、大理、洱源、剑川、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延伸。
我们此次行程的线路,从巍山、大理、到洱源、剑川、再到丽江和香格里拉,正是当年茶马古道西北路线的一段。
乘车颠簸穿行在横断山脉之间和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尽管新修建的高速路和公路已明显改善了交通的便利,但是在相对边远的高原山区,大多仍是环山陡峭道路和狭窄坑洼的土路。我们一路亲身体验了高原古道的艰险,同时也目睹了正在大规模进行的穿山跨河的公路和铁路修建工程,相信未来西南地区的交通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
尽管辛苦,但是我们在苍山洱海地区,亲临了诸多茶马古道上的古镇和驿站,看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画卷,参观了茶马古道博物馆,对茶马古道的茶文化和马帮文化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留下马蹄脚印和浓郁茶香的古道驿站,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文化的传承和耳目一新的时代气息。
1、文化传承的古城镇驿站
在位于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的祥云县,我们找到了已有2100多年历史的云南驿。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咽喉要道恒河西南丝路上的重镇,从昆明、楚雄和临沧等地的货物,均经过云南驿进入大理。再从大理向北,经洱源、剑川、香格里拉等地进入拉萨。清代时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集散地。二战期间,则是滇缅公路重要的军事基地,也曾作为“驼峰航线”的补给站和航空学校教员驻。可以说,云南驿是当今唯一集中了马帮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等同时代运输方式的地方。
然而,我们的期望过高了。本以为如此重要的人文景点应该是车水马龙,到达后才发现整个驿站冷冷清清,古石板街道上的客栈、学校、商店、邮局和民居等均大门紧闭,空无一人,偶见一两个老人坐在门口。我们非常希望参观的“二战纪念馆”和“马帮文化博物馆”也都不开,令人失望。估计是政府要重新修建云南驿,已将当地居民迁出此地,留下的仅是个别不愿搬迁的老人和妇女。不过,能够走在云南驿光滑发亮的青石板上,看到见证千年历史沧桑的深深地马蹄印,读到客栈门口贴的一幅幅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对联,我们也很知足。尽管路途辛苦,但还是值得来。团友们在云南驿的牌楼前合影留念。
位于大理剑川县的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的要道,有着2500年文明的积淀。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由于洱海泽国的水阻,澜沧江、怒江高山峡谷的险阻,沙溪成为北进川藏,南入中原以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友好往来的贸易集散地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的通道,在南诏时期,更是中原-南诏-吐蕃之间轮番征战的重要战略要冲。
唐代时期,沙溪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由于沙溪周边的井盐陆续开采,使沙溪形成茶叶与盐巴交易的集市和马帮如梭、商家云集的地方。
寺登街是沙溪古镇的主要街道,也是茶马古道唯一幸村的古集市,至今拥有完整的戏院、寺庙、旅店及寨门等建筑。在沙溪古镇一晚的住宿和半天的游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浓厚的沙溪古镇,我们傍晚骑马在古镇主街道寺登街上穿行,在曾经马帮穿梭的古镇中心到玉津桥的路上,悠然欣赏夕阳下美如画的古镇及周边田园风景;晚饭后在酒店主管宽宽的陪同和指导下,到河边漆黑的旷野拍摄满天闪烁的星星,欣赏久违的银河与七星北斗;夜晚,我们漫步在五光十色灯光点缀的古镇街道,品味着文化色彩浓郁的建筑设计格调和琳琅满目的诱人商品;清晨,我们迎着朝阳,拍下了洒满金光的古桥石板路和黄瓦东寨门;上午,在四方街的明代建筑兴教寺里,我们看到了斑驳残缺的数十幅珍贵壁画,在曾经是马锅头盖建的欧阳大院,听大院八旬主人介绍了大院的历史和白族传统式建筑的特色。
我们下榻的沙溪《等风酒店》舒适的设施和温馨的服务更让我们对沙溪留恋不已。进镇时,因古镇内限制机动车行驶,酒店的两个年轻服务员在镇口用小车接驳我们的行李;入住后,酒店年轻主管宽宽热情的向我们介绍沙溪古镇的历史和酒店的设施,教大家如何用手机拍摄星星;离开时,又把我们送至镇口告别。
日式建筑风格的《等风酒店》设计精美、环境优雅,房间内每一样东西都是酒店主人用心采购与摆放的,充分体现出细微的人文关怀。置身在历史厚重的山乡古镇中,享受着高端精品酒店的设施和酒店主人温馨的服务,很难想象,我们是处于西南边远的山区中。
位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过渡的云岭山脉衔接地段的丽江,是滇西北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丽江历来是云南和西藏、四川等地交流的重要关口,是马帮理想的补给站和中转站。
丽江古城是云南,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景点,因其将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山区地势巧妙融合,完美的保存和真实再现了当地民族古朴的风貌,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加之因拥有纵横交错、且至今仍在使用的供水系统,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20多年前曾带着还上小学的儿子一起在丽江古城住了7天。本来对盛传商业味道太过浓厚的丽江不报太高期望,然而,此行在丽江的两天,却让我们感受到丽江古代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魅力。
尽管古城里已没有了原来的宁静、沿古道石板下潺潺的流水已不如以前清澈,简陋的竹子客栈已被时尚的精品酒店和特色客栈替代,广受欢迎的纳西古乐演奏会也因乐团创办人宣科先生年事已高换成了年轻主持,而失色许多,但是古城的文化气息因多元化而更加浓厚、商店里特色的商品因经济的发展而更加丰富、民族的特色和现代时代感通过精心的打造设计而更加强烈。
摆满鲜花的店门、雅致的店名、年轻有礼的店主和精心设计的各类商品,都使古城充满韵味和诱惑。尤其是在玉龙雪山脚下,冒着小雨露天观看张艺谋导演的以雪山为自然背景,有500多本地农牧民演员参加演出的大型实景剧《印象丽江》,更是将人们带入艺术的殿堂,是难得的“天地人”体验。
此次在丽江古城,我们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参观“木府”。 木府是丽江土司木氏的衙门府,曾有“北有故宫,南有木府”之说,由此可见木府的规模和建筑的气派恢弘,犹如丽江古城中的“紫禁城”。木世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明朝时,木府土司求强邦之道,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使百业兴旺,是纳西族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发展时期。
我们从木府正门进入,穿过中轴线上的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玉音楼,最后上到三清殿,再从侧面的长廊进入苏州园林式的后花园,大殿的大气庄严、花园的别致精美,既体现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格,又保留了唐代粗狂的风韵和江南园林的秀美。
在大殿之间,还有小型博物馆,介绍木府的老建筑、曾经的名人等,例如,曾经木家邀请到丽江游玩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丽江生活和研究了27年的洛克等。我们在木府饶有兴趣的足足转了3个多小时。
木府的参观,让我们对丽江的历史和木府对丽江的重要贡献加深了了解。我们是在1996年丽江大地震之前来丽江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丽江古镇和木府是在地震后重建的。因为丽江和木府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打动世界银行官员,并获得世行贷款,1999年丽江古城和木府完成了重建。木府的参观,不虚丽江之行。
距离丽江古城仅半个小时车程的束河古镇,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过渡的活标本,自然也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
当地人介绍,与丽江古城相似的束河故城游人相对少,更安静些,我们决定自行前往。我们从束河古城中的南门进入,一路欣赏着沿街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商店,穿过热闹的四方街,在北门不远处找到了我们非常想看的“茶马古道博物馆”。
利用古宅大院修建的茶马古道博物馆,分数个馆详细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源、路线、古道上的商贸、生活和各种生产工具,滇茶的种类,以及东巴壁画和束河600年的皮匠史,给我们补充了很多关于茶马古道的知识,受益匪浅。
从皮匠史的展览中,我们了解到,明朝初期,一批被贬逐的皇家御用皮匠背井离乡,流落丽江,被广纳贤才的木氏土司安置于束河,繁衍生息,传艺谋生,此后,束河皮匠美名远扬。难怪我们在束河古镇看到了很多皮件店。很后悔,没让赵购买他看上的一个皮背包。
晚上,我们在束河古镇的一家环境舒适的纳西餐馆,享用了味美价廉的土鸡米线,完美的感觉。
迪庆是茶马古道由滇入藏的最后一段,目前还有19段保存完整的路段,沿途蕴藏着很多古遗址、古建筑和石刻,其中之一是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独克宗古城。独克宗是中国目前保存得最好的最大藏民居群,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雪域藏乡与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川藏滇地区经济贸易的纽带。
依山而建的独克宗城,唐代曾是吐蕃王朝所属之地,明代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清代雍正乾隆之时,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抗战时期,大批援华物资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独克宗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1936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时,在独克宗古城藏经堂厢房设指挥部。
在古城核心地带的中心镇公堂,我们走进当年贺龙、肖克召开过著名的“中甸会议”的指挥部。在公堂四周的墙面上,贴满了展示迪庆境内茶马古道上的村落古镇、寺庙教堂、摩崖石刻等古迹的图片,尽管简单,但却充分显示了茶马古道上的文化内涵。在古城中心的山顶,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金色转经桶和金碧辉煌的大殿。因处高原,体力不支,未能跟赵建平攀上顶端欣赏着这壮观的建筑。
2、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
在延绵几千里、海拔差异悬殊、高山峡谷悬崖、气候复杂多变的茶马古道上,有南下进入云南茶区的藏族商旅,也有北上藏区的汉族、纳西族、白族、回族等多民族的马帮驮队,各民族在艰辛的古道商旅中,留下了民族文化的遗迹,同时也维系着民族融合的纽带。如今在云南,6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其中15个为云南特有。
在云南四川边境的泸沽湖--摩梭人称为“母亲河”的文化核心地区,我们坐缆车登上了泸沽湖最高的山峰--海拔3754米的格姆女神山(又称狮子山)。这里是人类母系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是仍保留着女性当家和把女性成员当做传宗接代的母系民族的摩梭人膜拜的地方。
在山脚下,我们参观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摩梭人民俗博物馆,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在一个不很大的方木剁成的木楞房里,漂亮的摩梭姑娘给我们介绍了摩梭人的风俗习惯。早在汉代时,摩梭人的祖先古代羌人就南迁来到云南。几百年后蒙古人打到云南,一部分人归为蒙古族。明代时木府的兴盛导致一部分摩梭人归至纳西族,因此,摩梭族在中国56个民族中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但他们保持着自身的传统文化。他们没有摩梭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属东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
摩梭姑娘介绍,他们既有一夫一妻的结婚制度,也实行“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制度”。摩梭人住的房间以”祖母房为最重要,居于正室。在摩梭家庭中,女人主导一切。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主要是靠母亲和舅舅,父亲处于次要地位。博物馆展室详细的介绍了摩梭人的历史沿革、东巴文化和宗教信仰、摩梭人迁徙的历史和路线、土司的权利等级制度、古代茶马古道上从宋到明代永宁土司的作用等。博物馆参观,为我们泸沽湖之行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结合,加之近在湖边精品酒店优美的景色与环境,尤为享受。
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玉水寨,不仅是丽江古城河水的源头之一,更是纳西东巴文化的传承基地和纳西人千百年来的精神家园。整个寨子自然淳朴,山水相依,沿全寨顺流而下的叠水瀑布和广场上金碧辉煌的威武自然神像,象征着东巴人对自然神的崇拜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崇尚。
令我们想不到的是,山寨中小小的东巴文化博物馆,居然是一个人类文明与文字博物馆。展览介绍了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古文明象形文字,包括:形状类似甲骨文的我国水族水书(记载的水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文字形态比甲骨文形态还要原始的东巴象形文字、殷墟甲骨文及所涉及的商代社会从政治、军事、文化到科学技术等诸多的方面,比较了玛雅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字符号、古埃及文字及古印度文字。展览还概要说明了文字作为文明的载体与传播工具,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东巴文化馆、东巴壁画廊、东巴始祖庙和山寨水磨房的参观,加深了我们纳西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感受。
翻山越岭,在盘山狭窄公路和乡间小路上颠簸煎熬了数小时后,我们到达位于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高山深谷中的永胜县六德乡,为的是参观他留人民俗博物馆。在简陋的新建博物馆里,一个负责饲养他留鸡的当地人向我们介绍了他留人的迁徙历史和生活习惯。
属彝族一支的他留人,于明朝中期,被土司从湖南一带迁徙至此驻防,并繁衍生息,目前仅存有5000人左右。与摩梭人一样,他留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与摩梭人走婚的方式不同,他留人则以串“青春棚“,过7关”的方式来选择如意伴侣,相比而言,他留人婚姻决定方式更加严肃和开放。我们穿过一大片他留人的墓地,希望能找到他留古城堡遗址,但是很遗憾,估计已经毁于战乱了。不论如何,能够亲临一个顽强生存的从未听说的民族村,也算没白来。
香格里拉是茶马古道线路之一的必经之路。我们从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葛丹松赞林寺--这座集藏族建筑艺术大成的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建筑群,感受到藏传佛教在香格里拉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这座目前为云南规模最大的藏式雕镂建筑群,是1674年奏请康熙批准后赐名,并由5世达赖亲自选址建造的,也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葛丹”两字意味着传承了黄教祖师首建之葛丹寺。由于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垂青,松赞林寺拥有崇高的宗教地位。
从下向上观望,扎仓主寺顶端的金铜宝塔和金色兽吻飞檐在湛蓝的天空和白色雪山的映衬下尤为亮丽和醒目。我们按照藏人的习俗,从左边拾阶而上,登上了147阶台阶,参观了有大藏经的卓康参、可容纳1600多名僧侣集体念经的扎仓主寺大殿、红军长征时贺龙亲临过的释迦牟尼大殿和展示藏族丰富文化的藏族艺术博物馆。藏汉风格结合的寺院建筑、寺内诸多的佛教神像、全方位展示藏文化内涵的展馆,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登高山、翻峻岭,体验古道之艰险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形态最为复杂的商贸之道和民族迁徙与交流的走廊。此行我们虽仅在茶马古道其中的一小段中游览,但是大部分行程中的崇山峻岭和盘山小路,狭窄、崎岖、险峻、九曲回肠,令我们想象曾经常年奔波行进在这段商旅的艰辛。
北起大理洱源、南至下关的云岭山脉,主峰为苍山,由19座山峰组成,是大理自然景观最为集中的一段,苍山和洱海的形成是由于5千万年来,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此过程中,差异性的断块使东部的苍山抬升,而西部的洱海沉陷。
苍山以东为海拔约2000米的云贵高原,以西则为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横列如屏的苍山、山巅不化的积雪和碧波万顷的洱海,让古今诗人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句。
同时,也是茶马古道大理一段的险路。我们先乘缆车上苍山,在缆车上可观看到大理全城和洱海。乘缆车约半个小时,下车时,已到达海拔2600多米的山峰,我们又继续向上攀登了约200多米,到达大溪谷观景平台,向东遥望洱海,向西观看大溪谷,想象青藏高原。虽然未能看到主峰的雪山,但作为全团唯一站在苍山之巅云景观景台的我们,也很知足和自豪。
位于大理宾川县境内的鸡足山,是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和禅宗发源地,是以自然景观和佛教特色融为一体的名胜区,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在去鸡足山的路上,我们的车被一辆大型渣土车抢路撞上,幸亏仅是将我们车的右侧车灯撞飞,没有伤到人,但是影响了我们的行程。
当我们坐替换车赶到鸡足山时,已是中午时分。更令人失望的是,从下车到坐观光车上山的路要爬一公里的山路,这令年纪大和腿脚不方便的团友选择放弃上山。我们则觉得,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到,放弃太不值得。我们只好咬着牙向山上爬。没想到,刚爬了几分钟,转眼看到了有人骑马上山,这令我们很兴奋,赶紧招呼了一个牵着两匹马的妇女,一人一匹,骑马上山,十分钟就到了乘坐观光车的地方。遗憾的是,与我们同行的小吕夫妇因没联系到我们,已经半途下山了。
我俩赶紧上了观光车,然后又换乘缆车,下缆车后,居然还有400多米的陡峭山路,为了减少团友的等待时间,我们不得已又乘了一段路的滑竿,这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乘坐滑竿。一路走,一路带着歉意,向抬轿的人解释是为了赶时间才坐。完全没顾得上欣赏风景,最后终于上到了海拔3240米高的鸡足山主峰山顶,看到了立于无限风光在险峰峰顶的金顶寺。明代初建为庵、后建成殿、清代被毁后,仅留铜殿,再建高塔,金顶白塔,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夺目。站在鸡足山顶,四方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为团友未能亲眼目睹金顶和美景而甚为遗憾。
在从丽江前往香格里拉的路程上,我们经过了长江第一湾与虎跳峡。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拐弯,形似马蹄,使得一路湍急的江水在此变宽变缓而成为理想渡口。当年红军长征,就在此渡江。我们在虎跳峡,见识了源自青海格拉丹东雪山的金沙江迢迢千里奔波到此的一段最险的水势。在金沙江上游的最窄处(约30多米),因虎跳石的阻力,汹涌湍急的水势,激流勇进,激起数十米高的浪花。
我们从观景台沿直上直下的阶梯,下到峡底江边,近距离感受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从峡底再上山回去时,可不是容易的事,我和团友大卫选择了乘坐滑竿上去。逞强的先生则执意徒步爬行,并一路给我们拍照。代价是第二天膝盖红肿,行走困难,不得不借用大卫的拐杖前行。
行驶在险峻高山深谷中无数“十八弯”的颠簸道路上,穿行于一个个浓郁文化特色的的古城镇间,参观一个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各种博物馆,我们不仅亲身体验了这条古老文明通道的通行艰难,而且饱览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领略了曾经因茶马互市而繁荣的古城镇今日之风采。从国家正在大力改善交通道路设施、精心修复的一座座古镇、餐饮服务和厕所设施的明显改进等等方面来看,我们相信,今后的茶马古道必定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亮点。
三、从元谋古猿的生存环境变化,了解人类的迁徙与演变
1、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在金沙江支流龙川江西侧的河谷地带,滇中高原北部的元谋,分布着规模不等的元谋土林群落。土林是特殊的岩性结构造运动、风雨动力和生态环境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的时间,最远可追溯到8000万年到一亿年的冰河时期。在冰水沉积期,冰水流动带来杂物,形成砂砾层。砂砾层成岩硬化后,受新地壳影响出现裂缝。地表水沿裂缝向下渗透。日积月累裂口因冲刷而渐渐扩大加深,最后分裂成一个个土墩和土柱,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土林自然奇观。元谋盆地的土林有13座之多,总面积达到42.9平方公里。
一进土林风景区,土柱如林的红褐色沉积岩柱岩形成的土林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壮观的规模和奇特的造型实在是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曾在美国西部的锡安国家公园和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目睹过类似的奇观,然而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看到。看来我们孤陋寡闻,也可能我们国家对旅游资源的宣传还做得不够。
我们沿着阶梯下到土林的底部,在高耸的土林间,边走边欣赏这上亿年受风霜雨雪侵蚀后岩石变化的大自然奇观。柱形的红褐色土林,有的呈柱体基座相连、顶部浑圆的古堡型、有的呈圆锥状的尖笋型等等,都因水流切割、土质结构和地形不同而各异,土柱上层层水平线下移的印记清晰可见。相信,这里应该是地质工作者的天堂。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土林的壮观吸引着我们继续前行。同行的小庆,既有武功又有艺术造诣,不仅指导我们拍出很多生动造型的武打外景照片,而且积极心态的她,感染着我们乐趣无穷。
2、古人类的迁徙与演化
我们虽然未能找到计划中的元谋古猿化石遗址,但是元谋人博物馆的参观,却让我们大开眼界。该博物馆于1989年建成,之后云南又投资2000多万元扩建。博物馆的内容非常丰富,展示了各时期古人类和古生物进化演变的历史、地球的历史以及恐龙的迁徙与演化过程。元谋人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猿人,大约在170万年前。而陕西的蓝田人(100多年前)和北京人(约70万前)都晚于元谋人。元谋不仅是“古人类故乡”,而且还是“古生物之乡”,博物馆展示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元谋境内发掘和整理的恐龙化石标本。[注5]信息量极大的科普知识,让我们获益匪浅。
博物馆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人类演化的5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700万~400万年间,为“地栖猿属”;第二阶段距今450万~100万年间,为“南猿属”--非洲南猿,虽体质结构适应直立人行走,但双臂很长,下肢仍保留着攀援的功能;第三阶段距今250万~100万年之间,“人属能人”早期代表出现,他们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但脑容量仅有现代人的一半。约在距今200万年左右,离开非洲迁徙到欧亚大陆。到达欧洲的为“先驱人”,到达亚洲的为“早期直立人”,如“元谋直立人”。第四阶段距今100万年往后,“人属早期代表”逐渐演化为“后期人属代表”,如包括北京直立人的亚洲后期直立人等;第五阶段距今20万年左右,“化石智人”出现,并演变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
讲解员小杨是一位非常热爱考古的中年妇女,在没有空调的博物馆里,她一直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我们也与她不时探讨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例如人类起源的单一和多元化问题、元谋人的生存环境、元谋古猿遗址的特点、如何判断新旧石器时期等等。小杨非常热情的告诉我们她的看法。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两颗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前,她介绍了元谋古猿的形态特点,例如门齿与匠人(在肯尼亚发现的非洲直立人化石)相似,说明他们之间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为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亚洲提供重要证据。关于元谋古猿的生存环境,她介绍说,根据发掘和深入调查得出结论,元谋古猿繁衍生存在茂密的森林和过渡性的灌木丛中,同时还有宽阔和较为平坦的谷地与河流。除元谋,云南多地,例如保山、禄丰等都发现古猿的化石。由此说明,我们看到的元谋土林,在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年前,曾经是森林、灌木、谷地与河流,加之拥有丰富的盐井,是适合动物和人类生存的地方。后来由于地壳变化的影响,随着森林灌木的消失,日积月累的自然风化,形成今天干燥的土林。
从地球的变化、古生物的演变到人类的迁徙和进化,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们加深了对人类进化的认识:地球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会造成大批的物种灭绝,进而涌现新的物种;气候的剧烈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突然变化 ,都会促使人类的迁徙,影响动物的进化和人类的发展。数百万年前,正是由于非洲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迫使古代非洲猿类改变生活方式,其中的一部分尝试着用两足行走,走出非洲,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之路。
参观结束时,小杨反复强调说,元谋有很大的对人类起源发掘和探讨的潜力与空间,但是国家投入的资金和专家投入的精力有限。如果能有更多的投入,相信会有更多有价值的考古发现。我们非常同意她的看法。元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里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古代猿人的地方,而且在于这里还是曾是恐龙繁衍生息的地方,进而证明,更多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发展演变的化石会深藏于这片红褐色的土层之中。我们非常佩服这些常年工作在基层的考古工作者和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是他们,让远古与现代相连、让人类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
四、一点感想
滇西北,印象中的偏远落后之地,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作用真是被我们的无知与误解低估了。即使我们是非洲,而非元谋人的后代,我们的祖先也是经印缅,其中很可能是一部分由缅而滇而蜀。从滇西北至蜀西、西藏、甘青,一路均有新石器文明,一路均有民族不断的迁徙与文明的交流。
从南亚、东南亚经滇西北而甘青,再东西对接西域与中原,滇西北是必经之路,是一条主要沿高海拔大山大河,只能人扛马驮的没有路的路。但是这条路跨越历史几万年,连接着相隔几千公里的人类文明。多民族、多宗教,多样的自然条件与商品产生,都融汇保存在这条路上。从自然与人文遗产完美结合,时空高度浓缩的角度来看,纵观全世界,也很难想出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这条远非茶马互换的古道。这条古道并非一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却无疑是连接和哺育人类文明的脐带。它对于中原华夏文明的发育和成长功莫大焉。
南诏之旅,古道之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内容丰富的人文景观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古今往来,国家的兴盛、政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靠广纳与包容;文明的传承靠自信与创新;人类的发展靠自强不息与努力前行。
2018年6月7日
[注1]:13个县为:楚雄的元谋县、禄丰县、大姚县和永仁县,大理的祥云县、洱源县、宾川县、剑川县、巍山县和弥渡县,丽江市下辖的永胜县、宁蒗县和玉龙纳西自治县;4座名山为:巍宝山--道教名山、苍山、鸡足山--佛教名山、石宝山。(因气候原因未能上玉龙雪山;) 6条大江与大湖为:长江、金沙江、泸沽湖、茈碧湖、属都湖和洱海;11个古城、古镇和村寨为:黑井古镇、云南驿、彝人古镇、大理古城、沙溪古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石羊古镇、束河古镇、周城白族村和玉水寨;12个博物馆为:楚雄自治州博物馆、南诏博物馆、周城扎染博物馆、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松赞林寺藏族艺术博物馆、丽江木府博物院、元谋人博物馆、石羊盐文化博物馆、摩梭民俗博物馆、崇圣寺纪念馆、玉龙雪山冰川博物馆和玉水寨古代文字与文明博物馆。
[注2]:乌蛮是由两汉时期西南夷中的昆明族和叟族分化合组而来。南诏建国后,乌蛮专指近代各方言区的彝族先民。白蛮是以两汉时期的僰人为主体融合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成分发展演变而来,是近代白族的先民。磨些蛮是近代纳西族的先民。
[注3]:“六诏”为:蒙舍诏、浪穹诏、施浪诏、越析诏、邓赕诏和蒙巂诏,其中五诏为滇西彝族的祖先部落。因蒙舍诏位于六诏之南,因此称为“南诏”。
[注4]:参阅《南诏史概要》
[注5]:元谋恐龙为大型蜥脚类恐龙。产于元谋中侏罗式的红色地层中。
参考书籍:
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神奇美丽的大理》、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茶马古道论文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南诏大理国科学技术史》等。